【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亟需大批既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又熟悉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的复合型跨文化特色人才。应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从课程设置、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适时作出调整与改善,进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的日益深入,各国在社会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也日益凸显。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将给双方交流与合作带来困扰与阻碍,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关键支撑。如何培育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的新时代跨文化特色人才,进而实现多元文化互识、互利,通过人才助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互信、共赢的合作机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当前,高校跨文化特色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跨文化教材建设滞后、复合型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
高等教育是跨文化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已经有大批高校通过设立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跨文化培养项目来开展跨文化教育,这些项目得到很多沿线国家的支持和欢迎,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有的地缘和文化特点,以及高校在相关政策和管理层面的支持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在“一带一路”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上仍存在欠缺。
第一,跨文化教育目前在部分高校尚未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除少数高校的专业外语学院外,较少有将跨文化教育作为独立的专业进行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跨文化相关课程也较少被设置为核心必修课程。目前,与跨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往往被设置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非核心课程,跨文化知识是非专业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之余获取的零星碎片化信息。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识别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
同时,跨文化课程并未在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国际贸易类专业中广泛开设,导致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难以快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另外,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俄语或阿拉伯语为通用语言,而我国多数高校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进行教授,学生缺乏非英语语种国家的语言文化沟通能力,与沿线国家进行无文化障碍商务沟通的专业人才缺口依旧很大。由于不熟悉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无法根据当地特有的文化情境进行有效交流,导致沟通障碍甚至冲突。
第二,跨文化教材建设滞后。培养跨文化人才离不开合适的教材。当前跨文化教育教材多侧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层面的对比与介绍,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国家层面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介绍较少。相关教材大多以英美国家文化为背景进行编写,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凸显西方文化特色,但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未给予特有的重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内容介绍更为鲜见。
由于教材内容忽视了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导致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不利于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难以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由于未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有的放矢地输出引导,造成学生在文化认知过程中的“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不利于培养学生宽容、开放的文化观,也与跨文化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复合型专业师资配备不足。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多,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发展中国家相关情况的人少;会讲外语的人多,而真正深入了解外国政策法规、决策程序和民心走向的人少。
另外,结合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合作研究金融创新、自贸区建立、通关便利化等,着眼于国际谈判方式差异及冲突解决,精通外语、通晓国际商务礼仪与国际法律的复合型教师更为缺乏。师资配备的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将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进而很难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短期内难以取得质的提升。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超越式”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培养跨文化特色人才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特色人才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国际化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实现“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与不同民族、不同组织进行对话与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以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顺畅合作”这一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各国文化碰撞、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层面,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着力培养具有宽容开放心态、尊重多元文化多样化和差异性的跨文化特色人才。
各大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侧重学生思维模式与价值观的转变,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摆脱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将专业技能与跨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以有机融合,使学生以包容、欣赏的态度兼容“一带一路”沿线的多元文化,学会批判继承和尊重共存,进而实现多元文化的融通。
第二,构建“超越式”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一带一路”时代背景的跨文化特色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高校、某个专业、某门课程即可轻松实现的事情。跨文化教育不应成为外语教学的附属品。高校应将跨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将跨文化教育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从专注于某一学科知识传授的单一层面向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多元文化包容力的多层面转变,通过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另外,传统的跨文化教育是以英美文化为主导的单向目标文化教育,忽视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不应为了“顺应异国文化”而牺牲本国文化的地位,导致文化身份失落。应通过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外文化对比系列课程,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讲解,使学生在接纳、宽容和欣赏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获得文化共情和移情能力,学会在全球化背景下适时变换自己的角色,摆脱单向、静止的跨文化交际观。只有构建动态、相互适应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才能培养既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文化又具备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超越式”跨文化特色人才。
第三,提倡“多语主义”,实施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互动的多元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互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前提与保障。只有语言互通,才能在有效沟通、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共谋合作与发展。目前“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国家中官方语言达40多种,而高校所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仅有20种,且当前的外语教育仍以英语作为主流语言。
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人才,不能将目光仅局限于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强势语言上,而应遵循多语种、多文化培养的路线,增设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言专业或课程。通过“语言互通”增进学生对多元民族优秀文化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逐步消除其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论及文化偏见,将文化生态教育落实到实践中,真正实现以语言为手段、以文化为内容的互动交流,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完善跨文化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的跨文化实践能力
第一,完善跨文化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当前跨文化教育的教材大多集中于中西方言语交际层面的不足,可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学生的专业性质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的需求,编写更为与时俱进的系统教材。除传统教材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网络教材,使跨文化教育更为全面与生动。除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之外,教材也应该凸显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可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适度调整跨文化教育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培养学生传扬本族文化精华,又认同和理解他族文化的能力,进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可通过兼顾通识性和针对性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通识性的跨文化课程将学生置于异域文化中,培养其尊重、宽容与合作的跨文化意识与态度,进而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的价值。而针对性的跨文化教育课程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可开设阿拉伯语、俄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选修课程,使学生多方面了解当地的礼仪规范、民风民俗、法律制度等。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才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可能会产生的文化冲突,在未来与各国的跨文化交流中才能更为客观、全面地审视和解决问题。
第二,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人才的跨文化实践能力。跨文化特色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结构和跨文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应注重教师学员的国际化,通过定期选派各个专业的教师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访学或邀请海外学者来华讲学,使不同专业的教师及时了解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鼓励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者向“一带一路”的文化大使转变,为跨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途径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一带一路”国家的优质师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体验与交流平台,使其在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的同时提高多元文化兼容能力,以更加灵活、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和有不同文化取向的人们进行交往和共处,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通过校企合作,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合作项目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海外实习的机会,使大学生有机会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零距离地体验异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调整跨文化交流策略,发展多元文化理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培养具有多种语言能力、多元文化知识以及包容文化态度的新型跨文化人才,是传播我国文化精髓,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保障,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与时俱进地培育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才能不断完善文化交流机制,增强我们对沿线国家的文化理解,进而在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中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作者分别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一系系主任、讲师;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