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协调以及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品德优良的现代大学生的重任,如何把握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当中,如何实践与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成为当下实践和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紧要课题之一。
一、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清什么是课程思政、怎样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认清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在体育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入”和“挖掘”思政资源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不可分割。体育教师的育人、课程的育人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教师自觉的行为;不是自发的,是有组织的。
二、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性特点
体育“课程思政”侧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各专项课程知识、体育人物、体育历史事件等内容密切相关。传统体育教学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配合着“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总结讲评”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课堂结构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主体论的执行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和方法中,反映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应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起到教育、陶冶、感染、影响作用。如在体育教学理论中介绍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等体现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
三、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观念
要融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环节,并提出明确要求。要融入教学计划,合理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体育理论课所占比例,在日常教学中恰当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一些和人文知识有关的理论课程。要融入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在教授每一个运动项目时,要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四、立足课堂增强教育效果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内容设置要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新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和学习,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以“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提升。
五、立足课外丰富德育形式
体育课程是在众多教育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学生在业余时间还能广泛参与、自觉参与、乐于参与的课程,利用好体育这一特色能有效提升德育的覆盖面。首先,要组织以体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及体育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其次,要开展好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要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推进“校园跑”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立德树人离不开体育积极作用的发挥。